![]() |
主要用途 | 营养强化剂 |
生产许可证编号 | SC12063701400047 |
CAS | 60-18-4 |
型号 | 食品级 |
包装规格 | 25kg*1 |
外观 | 粉末 |
保质期 | 24个月 |
有效物质含量 | 99% |
主要营养成分 | 营养强化剂 |
含量 | 99% |
是否进口 | 否 |
L-酪氨酸早期的生产主要依靠蛋白质水解法。但是蛋白质水解法存在着材料来源有限、工艺与产品复杂、周期长等缺点,因而已经被淘汰。L-酪氨酸主要由酶法、微生物发酵法、提取法和化学法等四种方法来生产 。
酶法也称为微生物转化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细胞内酪氨酸酚裂解酶(tyrosine phenol-lyase,TPL,EC 4.1.99.2)将苯酚、丙酮酸和氨或者苯酚、L-丝氨酸转化为 L-酪氨酸。研究较多的、具有较高酶活的 TPL 主要来自于微生物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 、中间柠檬酸菌( Citrobacter intermedius) 、弗氏柠檬酸菌( Citrobacter freundii) 以及嗜热菌( Symbiobacterium toebii) 等。Genex 公司的 Lee 和 Hsiao于 1986 年最早利用产气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aerogenes) 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和 Erwinia herbicola ATCC 21434 酪氨酸酚裂解酶,将以甘氨酸为底物合成 L-丝氨酸的反应和以 L-丝氨酸为底物合成 L-酪氨酸的反应相偶联。
常用的有米伦氏反应——当酚化合物与Hg(NO3)2共热使呈红色,含有酪Chemicalbook氨酸的蛋白质都有此反应;Pauly反应——在碱性溶液中,组氨酸和酪氨酸与重氮化的磺氨酸偶联呈红色。酪氨酸是一种含酚羟基的极性芳香族氨基酸。简写为Tyr、Y。与色氨酸、赖氨酸同属于生酮兼生糖非氨基酸。在动物体内由苯丙氨酸羟化生成,两者循共同的途径分解和转变。可转变为多巴胺、甲状腺素、黑色素、阿片碱和酪胺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人和动物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氧化酶、酪氨酸酶的先天缺乏可分别导致、酸症和。酪氨酸的分解产物为延胡索酸和乙酰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