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要用途 | 氨基酸 |
生产许可证编号 | SC12063701400047 |
CAS | 73-22-3 |
型号 | 食品级 |
包装规格 | 25*1 |
外观 | 粉末 |
保质期 | 24个月 |
有效物质含量 | 99% |
主要营养成分 | 营养强化剂 |
含量 | 99% |
是否进口 | 否 |
性状白色结晶体或结晶粉末鉴别试验取试样约1g,溶于20%盐酸溶液100ml中,取此溶液1ml,加5%亚硫酸钠溶液1ml,含量分析称取试样约300mg,溶于3ml甲酸和50ml冰醋酸,加2滴结晶紫试液(TS-250),用0.1mol/L高氯酸滴定至绿色终点或至蓝色完全Chemicalbook消失。每Mi,0.1mol/L高氯酸相当于L-色氨酸(C11H12N2O2)20.42mg。毒性LD508mmol/kg(大鼠,腹腔注射)。可安全用于食品(FDA,§172.320,2000)。使用限量占食品中总蛋白质重量的1.6%(FDA,§172.320,2000)。
L-色氨酸的生产最早主要是依靠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水解法制造。随着对微生物法生产色氨酸的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微生物法发酵生产色氨酸。现已走向实用并且处于主导地位。微生物法大体可分为微生物发酵法和酶促转化法。近年来还出现了直接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直接发酵法和转化法相结合生产色氨酸的研究。另外,基因工程、酶的固定化和高密度培养等技术在微生物育种和酶工业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直接发酵法和酶法生产色氨酸的工业化进程。
L-色氨酸的生产最早主要是依靠蛋白质水解法和化学合成法制造。蛋白质水解法是以毛发、血粉及废蚕丝等蛋白质为原科,通过碱水解法和酶水解法生产L-色氨酸。随着氨基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已很少使用该法生产L-色氨酸。